WFU

2015/11/16

愛吃鍋不上火,緩解症狀有方法

作者:林佑彥 中醫師
記者:高嘉聆    攝影:記者臺大翔
本篇文章發表於 2015/1/16 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 E16E17




冬季常吃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等補身,或是大啖麻辣鍋等鍋物,食補「過猶不及」都非好事,吃多了易上火,本期針對「降火」主題邀請中醫師談養生,再由專業的料理主廚親自示範降火食譜。

達人出列



截自 2015/1/16 《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》E16


林佑彥/前台中市宏德中醫診所主治醫師
中國醫藥大學中醫針灸醫學碩士、中醫醫學學士,專長為中醫眼科及中醫內科,醫療之外,亦常受邀至國內各地進行演講。

雷議宗/台灣觀光學院廚藝管理系講師
擁有十五年餐飲資歷,曾三度擔任兩位總統的國宴御廚,現為多所餐飲相關系所教師,同時也是德國鍋具品牌 WMF 的年度主廚。




先解析.進補有原則


中醫師林佑彥表示,食補是日常的事情,卻有一個需要不需要、適宜不適宜和及時不及時的問題,有一個利和害的關係。但自古有云:「是藥三分毒。」所以在進行藥補時要十分愼重。「適身而施」、「適合時令」、「適可而止」,是進補前所要注意的事情。

中醫藥膳可分為溫補、平補、涼補,每一種都適合不同體質的人們服用,然而市面上常見的藥膳、食補,大多屬於『溫補』為主,無論是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、十全大補湯、當歸枸杞湯皆是溫補,適合體質偏寒性的人們服用,若體質較燥熱、陰虛的患者服用反而容易上火,甚至出現疾病。

中醫理論有提到「氣有餘便是火」的說法,溫補的藥物助長了體內的陽氣,但如果「補過頭」,旺盛的火容易燒灼頭面部、皮膚,也會消耗掉身體內的氣血、津液,破壞了原本的平衡。

上火常見的症狀如:嘴破、長痘痘、喉嚨痛、眼睛紅腫、頭痛、心悸、失眠、便秘等等,通常可以食用一些退火的水果、蔬菜來緩解,不過可降火氣的食材或藥材大多偏寒性,腸胃虛弱或濕性體質的患者不宜食用。

在製作食品或料理前,也需了解食材與藥材搭配是否有禁忌。一般來說,一般來說,帶殼海鮮(如蟹、蝦、牡蠣…)容易誘發過敏反應,最好避免;羊肉、牛肉偏溫,搭配時容易與降火藥材抵消藥性。


再提點.穴道緩解術


林佑彥中醫師也教了幾招穴位按壓,以緩解上火症狀,但他提醒,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找合格的中醫師治療。


少府穴




在手掌第 4、5 掌骨之間,感情線上。用來清心火、對於心火上炎造成的失眠、痘痘很有療效。


液門穴




在手背的第4、5指縫處,除了可以泄熱之外,也可以生津液,解除部份的頭痛、眼睛赤澀、牙齒痛。


列缺穴




前臂橈側緣,橈骨莖突上方。臨床上常用來治療頭頸部疼痛、喉嚨痛。


太衝穴




腳背第1~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,可以降肝火、清肝膽火,常用來治療頭暈、頭痛、高血壓。


食養料理跟著做


※本次示範食材皆可在各大生鮮超市、中藥房購買。詳細做法請見以下連結。


水梨薏仁蓮子雞  截自 2015/1/16 《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》E16


蔗糖布丁冬瓜淋汁   截自 2015/1/16 《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》E17


竹葉清心茶  截自 2015/1/16 《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》E17


番茄蘋果汁  截自 2015/1/16 《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》E17